他看破宋江,谎称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梁山上的领导班子无论发生了多少次调整,都有一个人稳居其中,那便是“入云龙”公孙胜,按照他本人的本领,进入领导班子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
然而,公孙胜其人的“出场率”又是低得可怜,他的人设也充满了模糊的感觉,很多人不理解,明明作为一个出家人,为何又要来趟世俗这趟浑水呢?
公孙胜身上的秘密
按照公孙胜的家庭,说他“家中自有田产山庄,老母自能料理”。
这似乎和梁山上的其他人都有着本质区别,家里又有屋子又有田,甚至在戴宗请他的时候,他的家里还有庄客。
放在那个年代,公孙胜也妥妥算是个富二代了,而且,人家还不是花天酒地之徒,反而有着很多优秀的爱好。
有描述说他“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
因此,从这个时候来看,江湖能有他的大名,说明他是主动投身于这一片江湖之中的,和那些“逼上梁山”的人都不一样。
公孙胜也并没有想着好好修道,反而一心向往着江湖,认为江湖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
最早的公孙胜也不是法师,而是梁山的副军师,人家是手握军权的,他的“江湖梦”一直都在,后来在大战黄安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公孙胜是格外兴奋的,更是说明他早就喜欢着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
作为指挥官,他的手中并没有握着宝剑,而是一把朴刀,这种刀口舔血的生活更是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刺激且血腥的日子才适合于公孙胜,他提着刀上战场也恰巧能够说明这一点。
他也有着很多本事,活得潇洒自在,能让众人都服从于他,关键是地位要够硬。
梁山上一共排过很多次位次,公孙胜处于第四也是有来源的。
最初的时候,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是默认顺序。
待到林冲来了以后,坐的就是第四把交椅,王伦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过脑子,排座次这种问题在一个黑帮组织中根本就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黄泥岗七人众来了以后火并王伦,之后梁山上的交椅就是林冲所排列的。
林冲的性格是隐忍且低调的,再说黄泥岗七人众确实英雄了得,他也就按照人家的团队排列,一口气将前面的三把交椅都给让出去了。
还是晁盖实在不好意思了,这样才重新排了交椅,顺序就成为了晁盖、吴用、公孙胜和林冲。
这个时候开始,梁山也渐渐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到了宋江这一群人上了梁山后,梁山上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调整。
林冲之上的人宋江自然是不敢动的,因为他们的资格实在太老了,而且王伦的结局也是历历在目。
这样一来,公孙胜最后排在第四的位置上基本就被奠定了下来。
而七人众之中,其实公孙胜排列在第三都有点低了。
黄泥岗一案,刘唐和公孙胜都是发起人,没有他们的消息,就没有后来的这个团伙。
可刘唐是个典型的亡命之徒,他很喜欢惹事,根本就是个不足以成事的人。
吴用的地位也不低,然而突然只是出面说服了从犯三阮,被动参与了策划并策反了林教头,算是立了大功。
二人和公孙胜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首先,公孙胜是个有头有脸的人,他没事还能搞点玄学方面的事情,影响力很大。
其次,他还有头脑有武艺,就算出场的次数很少,可他总是能带来至关重要的情报,干起来还能浑身是胆。
智取生辰纲和石碣村恶战这两件事便能一举奠定了公孙胜七人众核心成员的地位。
更何况,智取生辰纲后公孙胜压根就没有拿,不仅没有拿,他在出事后还想着办法去给晁盖断后,显然就是个来找刺激的人。
这部分的描述是:晁盖和公孙胜引来了数十个庄客,呐喊中挺起朴刀从后门杀将出来。
在公孙胜眼里究竟什么是江湖,恐怕从这一刻开始就有了答案:死亡边缘带来的刺激感觉,那就是江湖。
就跟很多历史中的大佬一样,只要前期足够凶狠,那么到了事业奠定下来以后就能坐享其成,根本不用再受皮肉之苦了。
公孙胜也是如此,他成立了首脑人物后,梁山上面的大小事务都不用他费心,反正什么事情都是有人去处理好了,他整天都过着潇洒自如的生活,面对大小战役时也同样如此,不仅没有生命危险,反而还有万众敬仰的感受。
在芒砀山上,他仅仅靠着几句咒语就立下了一大功,可谓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非常潇洒。
正是因为如此清新脱俗,公孙胜才有了很多令人想象的空间。
在梁山上,他是最否认宋江的好汉之一,他表现出的这种态度同时也代表的是道家的态度,当时道家本事最大的罗真人也算是公孙胜的老师。
李逵和戴宗当时请回公孙胜的时候,公孙胜先是躲着不见,后来见到李逵恐吓母亲时才出现,还推说罗真人不允许。
于是,一直到李逵斧劈罗真人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公孙胜才在无奈之下回归了梁山。
这件事也同样能够洞悉出公孙胜对于宋江的真实态度,原因也不难理解,宋江在下山接父亲的时候曾发生过“九天玄女得天书”事件,这对于公孙胜来说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因为宋江“乱法”。
在公孙胜的眼里,宋江做事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还抢了道家的业务。
此外,公孙胜之所以联系晁盖劫持生辰纲不是为了荣华富贵,相比于“刺激”外,他本人也更是对于现状深恶痛绝。
晁盖时期公孙胜在梁山,公孙胜就算知道晁盖表现得胸无大志,可最起码是个正义的人,就在江州救宋江的时候,晁盖都对李逵怒吼过:“不要伤害到百姓!”
公孙胜是比较认可这种“盗亦有道”的时期的,可宋江当上了梁山老大后,梁山就彻底沦为“名利场”,公孙胜对此极为不适应。
而很多人也觉得,公孙胜之所以能如此出彩,不仅在于他否认了宋江和后期梁山,更重要的是,他敢于自我批判。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现实,因为否定别人容易,想要否定自己,那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
然而,公孙胜还是始终没有悟到“道在何方”,在这种状态下,他也就没有去显摆那些所谓的法术,因为没有“道”,就没有了价值。
人生的结局,还是“圆满”
公孙胜想要做一笔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而宋江没有这个雄心壮志,在他的理念之中,若是时机成熟,那么便可以精忠报国。
晁盖有着改朝换代的格局,却在行动方面有所欠缺,即便如此,公孙胜并没有离开晁盖,这说明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势力也是越来越大,此时的公孙胜还思考过是否是自己看走了眼,或许宋江真的可以带领梁山建立起一个宏大的帝国,于是,他又回来了。
在和童贯、高俅作战的过程中,公孙胜大显神威,这也是他最后的一段挣扎,也促成了他对宋江的彻底失望。
宋江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声望在梁山上大搞小团体活动,特别是将官场上那一套东西搬到了梁山之上,这些过去就表现出来了,可在那些日子里,公孙胜也只是看到了梁山未来的影子。
然而,后来的宋江开始渐渐违背了晁盖的意愿,以“为兄弟们找一个好前程”为借口开始搞起了招安,并大张旗鼓对梁山进行改革,甚至允许高俅等奸臣来到梁山视察,完全忽视梁山众多兄弟的声音。
此时的公孙胜对于宋江才是完全不抱有希望了,他又无力去改变什么,只好在心灰意冷后选择离开。
招安之后,聪明的公孙胜似乎都完全能算到梁山的命运了。
这些兄弟马上就踏上了南征北战的道路,几乎是一刻都不能停歇,从前的大将们很快也要损失殆尽,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几个兄弟也是死的死、伤的伤。
公孙胜并没有沦落到这个命运,也是因为他行事果断。
一个英雄人物,最重要的就是“能进能退”,他在本该接受赏赐的大好时机却能够直接无视名利离开梁山潜心修道,这也充分避免了接下来的悲剧,成为了为数不多能够善终的梁山好汉。
当然,公孙胜也落下了好名声。
第一次,他是下山去探母望师,后来破高廉时回来的;而到了第二次,他是在征辽之后回山侍母修道,也算是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他本身就是个神秘的道士,正如他的绰号“入云龙”一般,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是为了能够修成正果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被抹黑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在《水浒传》当中,公孙胜也算是个败笔人物,显然,这是在后世的一些价值观中得出的评价。
那么,分析公孙胜的结局,自然是要从作者的角度考虑。
施耐庵在撰写《水浒传》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排序。
他对于入仕为官一事的执念,远不如修仙等来的在意。
特别是在招安的那一系列情节之中,怀才不遇的感觉就非常明显了。
历史上有很多人才,他们在做成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后都会青史留名,而促成这一切的条件则必须是要顺应着历史去走。
可《水浒传》当中塑造的人群是生活在社会中底层的,他们到最后始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阮小七是“快人”,因此被贬官回家、鲁智深的身份是梁山上唯一的和尚,于是他的结局是坐化圆寂。
公孙胜是道家子弟,除了主线剧情之外的张天师、罗真人之外,最为纯粹的道家代表就是公孙胜了。
梁山军团中遇到的法术基本都是“外道”,公孙胜是“正道”,很多时候,公孙胜一出马,局面基本就能稳定了。
中国古典小说中似乎都有着这样的设定,“魔法攻击”能够轻易战胜“物理攻击”,再厉害的大将在“法师”面前也得败下阵来,水浒中是如此,而隋唐当中也是如此。
而且,还有个隐藏设定是:只有在敌人率先使用“魔法”的时候,己方才能使用“魔法”,不然为何在智取生辰纲、大破连环马时公孙胜都没有使用法术呢?
不难看出,法术本来就是一个带有漏洞的设定,若是不禁用,那么故事的结局就太过明显了。
公孙胜的排名,无论是在36人中还是108将当中都是极高的,他的身份可塑性也极强,这是因为他能够控制自己是否去使用“魔法”。
小说之中,他也是剧情的重要推手,可读者却也能经常感觉到他“掉线”。
回家前后的公孙胜脾气宛若两人,回家之后,他总是展现出世外高人的模样,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一鸣惊人,这也说明公孙胜的本事还是在的,只不过他心中的那份理想已经燃烧殆尽了。
过去的梁山对他来说也满足着江湖的期望,他在山上也总是能不亦乐乎,哪怕实现目标还有很远。
到最后,当他彻底看破了宋江以后,那种整天被当作花瓶也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这也是造成他出走的根本原因,当然,直接原因也是他确实在思念着自己的老母亲。
文中也有“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这句话,足以体现他的内心活动。
正是他始终都在跟着心走,这才使得他成为了水浒当中结局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