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非要杀华佗?后汉书给出真相,曹操此举是对的

这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的收藏夹里一定或多或少藏着几份药方,或者是医学专家的抗疫建议。其实从出生到死亡,医生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人物。

对医生,我们也有很多赞誉,其中有一个就是“赛华佗”。

华佗是谁?

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神医。很多人对于华佗的了解也源于他是一位神医。

华佗在许多记载中确实不负神医之名,解决了当时时代背景下许多疑难杂症,特殊的一生因精湛的医术而扬名。

但是,也正是这医术为他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麻烦,使得他最终不得善终——被曹操所斩杀。

曹操斩杀华佗

后世给曹操的评价是枭雄。

曹操对自己的认识也很清醒:光明正大地不做一个世人眼中品德兼优的天子备选人。在隔壁两位备选人举着道德旗帜标榜人品的时候,他就已经放下了自己的“偶像包袱“了。

所以一些在其他人身上出格的事件放在他身上就不显得那么违和。

因为曹操自身的性格,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权势威望很足,底下人是又敬又怕,鲜少有敢顶风作案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曹操,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地方:生病了就要看医生吃药。

在历史记载中,曹操有头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头痛病,类似于偏头痛。没有经历过的小伙伴可以脑补一下感冒发烧时的头痛,比那疼得多,严重的头疼病疼起来是恨不得撞墙的程度。

曹操权势极大,是所有人的核心,得了头痛,自然是最紧要的。不仅他内部的私家医生帮他看过,也有不少手下热心献策帮助缓解。

但是,其结果就是有用但不多:有些能缓解一些,但下次复发更厉害;有些甚至不仅没用还帮倒忙。

曹操的头痛越来越剧烈,每次发作都让他很是崩溃。因为种种原因,曹操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救治。

直到有一天,他最信任的手下之一,向他讲述了民间的一些传闻,举荐了故事的主角也是自己心目中的“神医”——华佗。

经过一番调查后,曹操发现华佗确实在医术上,尤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声名在外。在他再一次头痛病发作时,他的儿子出马帮他请来了华佗治病。

华佗接手了曹操的治疗之后,果然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每次曹操头痛,找华佗施针之后,都能感觉到头疼的减弱,身体明显变得轻松了。曹操也多多少少认可了一些华佗的医术。

几次治疗下来之后,华佗向曹操请假,说很久没回家了十分想念要回去一趟。

曹操头痛病有了起色,心情还是可以的,他本身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就准了华佗的假,放他回去照顾家里。

但曹操没想到的是,华佗这一去就像放飞了的风筝一样,他几次让华佗回来都无果。华佗给的理由是妻子生病了要照顾离不开。曹操就不高兴了。

雪上加霜的是,曹操派去调查的探子又回复说,华佗的妻子根本没病,华佗就是不想回来。

于是曹操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十分愤怒,无视手下几次阻拦,下令抓住华佗,并斩杀了他。

一代神医,就此陨落。

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很突然。一个在现代小说里能成为男主标配的神医就这么突然的结束了人生?没有一波三折,没有跌宕起伏,就突然地被抓,然后被斩杀了。看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故事就突然标上了句号。

很多人因此对曹操痛骂不已。他就因为华佗不愿意继续给他看病,就斩杀了一名医学天才,从而耽误了古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也有人觉得奇怪。曹操是这样小气的人吗?只因为这样,他就斩杀医生,不会导致内部不稳吗?

华佗之因

想了解整件事情,我们先从华佗及其时代背景入手。

华佗在现代人眼中,是一位神医。他医学天赋极佳,医学成就卓著,且还是外科手术的领头羊之一,也有说他是我国最早开始外科手术的医生。每一项拿出来,都能在现代拿奖拿到手软。

但是,我们回到当时的背景下,再以当时的眼光去看华佗,就会发现情况天差地别。

华佗生在东汉。

汉代主流的是儒学,汉初皇帝采纳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说,除了儒学,其他的几乎都是官方认证的歪门邪道。医学也是这不受上层人士推崇的”歪门邪道“之一。

华佗最开始也不是奔着学医这条路走的。他最开始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奔着的是为皇室卖命的前程。华佗在读书上也并不弱,成绩也是获得了认可的。

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皇室衰微,普通的出仕道路基本被堵死。

华佗要想凭借读书有所成就,必须是书读得出类拔萃,或者是在读书方面有一技之长能成功推销自己进入某个地方旗下。

但遗憾的是,华佗离这两个条件都有一定距离。

并且,当时的官场也并不是一个好的就业环境,许多皇室无力管辖的地方,官员和豪强在当地作威作福,人民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佗愤而抛弃了仕途,进入了医学领域。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这个偏科上居然还不是一般的有天赋,努力着努力着就成了民间传说的“神医“了。

不过,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医生身份始终是有些排斥的。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中,医生的地位和巫师是差不多的,都不太受统治阶级喜欢,甚至有些极其厌恶。

《后汉书》中写华佗: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佗即使是被去为曹操诊治,也并不高兴,并且对自己是凭借医术受到曹操关注而觉得有些可耻。

这种情况,曹操会没有注意到吗?他能不多想吗?

再来看华佗的性格,《后汉书》中写明——(华佗)为人性恶。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说华佗脾气不好。

那华佗的脾气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来看一个他治病的例子。一位郡守得了怪病久治不愈,请华佗去治疗。

华佗看过后,写了几张纸交给郡守夫人,嘱托她在自己走后给郡守看。然后,华佗拿了一大笔诊金就走了。

之后郡守打开纸,看到了满满几张纸上全是骂他的话,又听说还损失了一大笔钱,气得让人追杀华佗。郡守越想越气,突然就哇哇吐血,一堆黑血吐出来后,郡守的怪病就好了。

华佗治病是真的强,但是,但凡病人心思狭隘一些,就会被记恨。

在给曹操看病时正是如此。当时曹操头痛病发作,他的儿子主动请缨去请华佗来为他医治。第一次去,华佗就拒绝了,足足请了三次,华佗迫于权势,最终才答应来到了曹操身边为他医治。

同时代有一个人也有类似的待遇,是诸葛亮。当然,这两个人努力的方向不一样不能单纯地放在一起比较。

但仅就政治上而言,虽然处于不同阵营,但是华佗在内部的贡献和地位肯定是不如诸葛亮的。

前者是核心人物的私人医生,还是临时工;后者是核心军师,直接掌握部分决定权,是有正经编制的。且曹操的心胸相比没有那么宽广。

很可能,曹操默默在心里给华佗记了一笔。

第三个原因,是华佗对于医术的坚持和告知病情时的耿直。华佗在治病时,常常将病情一五一十地告知病人,当然也包括告诉病人类似于“这病治不好了”、“几年后你就死了”这样的话。

在给曹操治疗时,华佗也直接告诉曹操,没办法根治。

但是,华佗对曹操最大的作用不就是治好他的头痛病吗?

曹操角度

华佗的悲剧产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他遇上人的是曹操,但凡换个人,比如刘备,他大概率是能安享晚年的。

后世评价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对曹操痛骂不已,那他真的做错了吗?

曹操的性格中,有一个特质:多疑。有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见他的时候,他让尚书崔琰假扮自己,自己装成了侍卫。

后来曹操派人询问使者对“曹操”的印象时,使者夸了一番侍卫。于是,曹操派人追杀了他。有猜测说,曹操觉得使者可能是奸细,认出了自己,因此毫不犹豫地下手了。

曹操身上这种多疑的特质并不会因为对象变成了华佗,就突然消失。

曹操对于华佗始终是不信任的。又加上华佗反复在曹操的敏感点上来回蹦跶:

曹操儿子请了好几遍才肯来、不接受曹操给的优厚待遇、治了一半非要回家、回家就撒谎不来了。

尤其是最后两个操作,看起来就很像心虚:“我治不好了“或者”我不小心治坏了“。

这一切在曹操自带的多疑滤镜下就变成:此子定有问题!

其次,曹操身居高位,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他多年为了事业打拼,不得已有了头痛病这个弱点。他一直以来积极就医就是为了能彻底解决。

这个病在华佗治疗了几次之后,明显有起色了。

但是,华佗又告诉他,对不起,病不能根治,只能像之前一样缓解。要不就选择尝试开颅手术,病好和早登极乐都有可能,你就祈祷自己运气吧。

这就等于告诉曹操,你有了一个永久的弱点,这个弱点还被人把持在手里了,他未来有可能拿着这个弱点威胁你。

曹操也不是一上来就想永绝后患的,他曾给出条件想借此控制住华佗收为己用。但是华佗不愿意,两人谈崩了。

最后,对于曹操来说,华佗是一个医生,但也只是一个医生。医生的地位在当时非常非常低。

曹操并不会因为自己深受头痛苦恼,华佗是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而对华佗有特别的尊重。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会发现在一群蚂蚁中有只蚂蚁特别优秀,但你不会认为它与其它蚂蚁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蚂蚁就是蚂蚁,和人是不同的。

华佗在曹操眼中就类似于这只特别优秀的蚂蚁。

杀了华佗,曹操的头痛虽然暂时无法得到缓解,但是他会缺医生吗?最坏也不过就是像之前一样继续头痛,损失不大。

另一方面,对于像华佗这样不受他控制的人,曹操这样做正好可以杀鸡儆猴,有助于他再次巩固威信。

杀华佗对于曹操而言,是利大于弊。这并不是曹操一时怒气上头的决定,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斩杀华佗,是曹操必然会下的一项命令,而华佗的行为只不过是让这件事提前发生而已。

如果我们回溯时光,站在当时的背景下,处于当时的情境中,代入曹操的身份,也许我们做出的决定也不会改变。

这是特殊历史环境下所无可避免的悲剧。它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后谁都无法挽回。

但是跳出历史的禁锢,我们才能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客观地评价这件事。对于我国古代将极大地推进古代外科医学的发展。

在事件的最后,华佗困居牢狱,用尽最后的努力书写了毕生医学成就想要流传后世。但是看守因为过于害怕曹操的权势,拒绝了他。华佗最终将他书写的书卷丢进了火堆。

这些传世之作还未来得及面世,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华佗的故事已经成为传说,我们能从中学到是尊重医生。

医患矛盾由来已久,我国的医生们也一直在高负荷运转。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医生的时候,不要去苛责,不要把自己对病痛的不满情绪宣泄到医生身上,明确自己的目标是看病而不是做一个卫道士或是审判者。“求医问药”,我们是病人是去寻求帮助的,而不是“上帝”角色的消费者。

希望我们在面对医生疲惫的眼神的时候,能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保护好我们真正的好医生们。

部分参考文献:

《后汉书》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